腈綸纖維生產廢水處理
標簽:腈綸纖維生產廢水處理
腈綸纖維是用濕法或干法紡成的聚丙烯腈基前體生產的,在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高毒性廢水。近年來腈綸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其生產廢水的排放量也急劇增加,若不能及時有效處理,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于腈綸廢水成分復雜,水質波動較大,因此該類廢水處理具有一定難度。目前常用處理手段主要有物化法和生化法,其中生化法作為腈綸廢水的主要處理單元,其作用不可小覷。本文以此為立足點,綜述了近年來我國腈綸廢水常用的生化處理方法,指出了常用處理技術存在的問題,展望了未來我國腈綸廢水處理的發展方向,以期為推動我國腈綸生產廢水的達標排放提供參考依據。
腈綸的主要生產工藝有干紡法和濕紡法,根據具體紡絲的不同又可分為一步法和二步法。其中一步法生產工藝消耗溶劑多、生產廢水中所含溶劑量大,難以實現多品種生產;而二步法原料消耗低、產生廢水量少,成為了國內外多數企業的主要生產工藝。
不同腈綸生產方法中由于添加溶劑種類對的不同使產生的腈綸廢水所含污染物濃度差異較大,漓源環保比較了兩種生產工藝產生的廢水中污染物濃度的差別。干法工藝生產廢水中COD和TN濃度相對較高,且B/C僅為0.09,可生化性差,難以生物降解;濕法工藝生產廢水pH和氨氮濃度較高,B/C大于0.3,更有利于生化反應的進行。
經多年研究發現,有機氮是導致腈綸廢水難以達標處理的主要因素。由于廢水中含有大量難降解有機胺,所以國內對于腈綸廢水的處理主要集中在COD和TN去除效率的研究方面。目前我國常用的腈綸廢水生化處理工藝多為傳統脫氮工藝,其中主要包括生物膜工藝、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工藝、活性污泥與生物膜結合工藝。
傳統生化處理技術是利用污泥中微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作用分解廢水中污染物質,使水中不穩定的有機物和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傳統的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微生物活性較低,在培養過程中易造成污泥流失、去除效果不佳等問題,考慮到腈綸廢水中含大量有毒有機物,為了減輕有毒物質對污泥中功能菌的抑制,提高COD、TN去除效率,膜處理技術逐漸被用于腈綸廢水的處理中來。
采用MBR工藝處理模擬腈綸廢水,發現MBR工藝中的微生物種群能形成穩定的生物鏈,MBR對大分子污染物的截流作用使各格室COD濃度保持一致,維持整體工藝的穩定性。經馴化穩定后的填料式“缺氧-好氧”MBR工藝對COD、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別為60%、98%、80%,說明脫氮微生物對水中難降解有機物、有毒物質濃度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經培養馴化后的異養菌可逐步實現對聚丙烯腈等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
傳統硝化反硝化工藝對腈綸廢水中氨氮的去除具有一定效果,但傳統工藝中主要脫氮微生物為異養菌,處理過程中需投加大量外碳源為其提供電子供體,導致傳統脫氮工藝處理成本提高、總氮去除率低下;
未來腈綸廢水處理的發展方向應轉向處理成本低、脫氮效率率高的厭氧氨氧化工藝,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開發厭氧氨氧化組合工藝,以期為腈綸廢水生化處理技術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為了提高厭氧氨氧化技術處理腈綸等類似化工廢水的工程應用可行性,可將研究方向轉向高效菌種的馴化、提取和接種方面,同時探究自養脫氮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探索培養新型自養脫氮菌種。
漓源環保工程師聯系電話:辛工:13580340580 張工:13600466042